这些年中文互联网的入口已经渐渐被微博、微信、头条等寡头们瓜分。随着这些平台对于引用外部 URL 越来越多的限制,以及平台对内容的管控,现在的互联网似乎已经不再那么互联了。与此同时,使用算法进行内容的推送似乎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共识,Twitter、Facebook、微博、知乎等绝大多数的网站都选择默认以算法来呈现不同的内容给每位用户。这种根据用户画像推测其兴趣的推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用户筛选内容的时间,但同时也让用户停留在了自己的舒适区。另外,算法的不透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获取信息的自由。为了能掌控自己看到的内容,一部分人重拾了 RSS,相比「push」选择了「pull」。
我是半年前才开始用 RSS 的。虽然从小就在不同网站上看到过这个 RSS 标志性的 icon,但一直没有深究这个功能存在的意义。直到去年,看到论坛里关于 Reeder 5 发售了的消息才开始产生了对此的兴趣。使用不同的软件或者服务对于每个 RSS 使用者来说并不会对于获取的内容有什么影响,真正具有决定性的是订阅的网站。中文互联网的巨头们对于 RSS 这种减少平台流量的技术自然是不感冒的,所以除了少数派、爱范儿、触乐等科技和游戏相关网站以外很难找到 RSS 的订阅源。
相比之下,即使现在在英文世界 RSS 也已经不那么流行,据我观察大多数网站还是能够找到 RSS 订阅按钮的。我以前对于个人博客这方面几乎完全没有涉猎,最早订阅的 RSS 源都是一些科技媒体,比如 The Verge、MacRumors 等等。虽然大多数英文网站都提供 RSS,但质量也参差不齐:一部分网站的 RSS feed 只会显示文章的开头,必须打开网站或者打开某些 RSS reader 的阅读模式才能看到全文。显然,这对于 RSS 生态是一种破坏,但也体现了 RSS 难以给网站带来流量的特点,让这些网站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引流。RSS 对于内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近乎完美的技术,但对于内容提供者来说则并不是,这可能也是其衰落的原因之一。
和媒体不同,无论中文英文,大多数的个人博客、个人网站都会提供 RSS 订阅。因为这类网站比较少会通过广告盈利,多是基于兴趣写作或是对内容进行收费。我接触到的第一个英文个人博客是 Daring Fireball,作者 John Gruber 同时也是 Markdown 格式的发明者,他的博客会高频更新一些对新闻或者文章的评论,每隔一段时间也会发出一篇长文,通常是对于某件产品或某个技术的评测或评论,也有可能是他本人对于政治的观点,总之非常值得订阅。其更新的频率也比较适中,不会让订阅者的信息流过载。在这之后,我订阅了更多的个人博客,如 Six Colors、Michael Tsai、一天世界等。得益于个人博客的作者以及 RSS 使用者这两个群体的高度重合,这些博客提供的 RSS 订阅源在排版方面大多数情况下会比媒体提供的更加优质。
最后聊一下 RSS 服务以及阅读器的选择。
我一开始使用的是 Reeder 5 及其自带的 iCloud 同步服务,「拉取」操作可以在 iOS 或者 macOS 上完成,然后两边通过 CloudKit 同步已读文章和未读文章。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解决方案,但现实是每次「拉取」操作时只能傻傻地盯着屏幕,有时两边客户端的同步也会出现问题,所以最后我还是选择了相对传统的各类 RSS 聚合服务,放弃了免费的 iCloud。最初我尝试了已功能齐全著称的 Inoreader,它提供了对于相似文章的过滤服务,听上去的确非常美好,但其网页版中过于繁琐的各种设置以及添加进 Reeder 后排序不正确等问题让我最后放弃了它。之后我又尝试了 Feedly,同样没有让我满意,可能是它们都过于强调自身的网页版和移动 App 的功能性,而我却只希望有一个用来同步的服务。最后我选择了 Feedbin,它有着最简单的功能,却刚好满足了我的需求,稳定好用,而且提供了一个接收邮件订阅邮箱,可以将收到的邮件订阅转化为 RSS feed,我不确定前两个服务有没有提供类似的功能,但这确实是一个加分项。
此外,虽然 Reeder 已经让我非常满意,我依旧尝试了不少其他的 RSS 阅读器,包括 iOS 端的 Feedbin、Unread、NetNewsWire 等,及 macOS 端的 NetNewsWire、ReadKit、lire,但最终也没有找到有哪款阅读器比 Reeder 更符合我的需求。其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 Unread,排版独树一帜,在美观优雅方面完全不逊于 Reeder,唯一遗憾的是这种排版导致屏幕上同时显示的文章数量太少,使我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每天收到的两三百条新信息进行筛选,可能更适合订阅数量少的人。